跳转到内容
开关侧边栏
中國法律百科 | China Law Wiki | ChinaLaw.Wiki
搜索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友情鏈接
ChinaLaw.xyz
Canton.Law
查看“走私武器、彈藥罪”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香港繁體
澳門繁體
大马简体
新加坡简体
臺灣正體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
走私武器、彈藥罪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走私武器、彈藥罪]],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所規定[[走私犯罪]]之一,係指反海關法規,走私武器、彈藥的行為。 == 犯罪構成 == “違反海關法規”是走私罪的[[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法條雖無“違反海關法規”的表述,但由於法條將行為表述為“走私”,而對走私行為的認定,只能以海關法規為根據。 === 構成要件的內容 === 本罪構成要件的內容為,違反海關法規,走私武器、彈藥。 ==== 對象 ==== 走私對象為武器、彈藥。 武器、彈藥的種類,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口稅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的有關規定確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1月14日《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規定,走私各種彈藥的彈頭、彈殼,構成犯罪的,以走私彈藥罪論處。 根據有關規定,走私[[仿真武器]],情節嚴重的,應以犯罪論處。但由於仿真武器與真正的武器有別,而本罪的法定刑相當高,故本罪中的武器不包括仿真武器,對走私仿真武器情節嚴重的,應按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論處。 ==== 客觀行為 ==== 客觀行為是違反海關法規的走私行為。 本罪的走私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 未經[[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准,不經過設立[[海關]]的地點,非法運輸、攜帶武器、彈藥進出國(邊)境; # 雖然通過設立海關的地點進出國(邊)境,但採取隱匿、偽裝、假報等欺騙手段,逃避海關監管、檢查,非法盜運、偷帶或者非法郵寄武器、彈藥; # 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武器、彈藥; # 在內海、領海運輸、收購、販賣武器、彈藥; # 與走私武器、彈藥的罪犯通謀,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或者為其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 === 責任形式 === 本罪責任形式為[[故意]],行為人必須明知是(包括明知可能是)國家禁止進出口的武器、彈藥而走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海關總署2002年7月8日《關於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條指出:“走私犯罪嫌疑人主觀上具有走私犯罪故意,但對其走私的具體對象不明確的,不影響走私犯罪構成,應當根據實際的走私對象定罪處罰。但是,確有證據證明行為人因受矇騙而對走私對象發生認識錯誤的,可以從輕處罰。”據此,如果以走私貴重金屬的故意,客觀上走私了武器、彈藥的,也應認定為走私武器、彈藥罪。但是,張明楷教授認為,這種做法違反了責任主義原則,只能在故意內容與客觀事實重合的限度內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對前述行為,只能認定為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張明楷教授並認為,誤以為自己走私的是普通貨物,但客觀上走私了武器的,也只能認定為走私普通貨物罪;但是,客觀上走私了武器,行為人誤以為走私的是彈藥的,由於屬於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不影響走私武器罪(既遂)的成立。 == 認定 == 走私武器、彈藥的行為,可能同時觸犯[[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非法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罪]],由於走私行為包含了運輸、郵寄、儲存等行為,所以,凡是符合走私武器、彈藥罪的犯罪構成的,不再認定為非法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罪;但是,行為人走私武器、彈藥進境後,又非法出售的,應另成立非法買賣槍支、彈藥罪。 此外,根據刑法第157條第2款的規定,對以暴力、脅迫方法抗拒緝私的,應認定為兩罪,即走私武器、彈藥罪和[[妨害公務罪]],實行[[數罪併罰]]。 === 單位犯罪 === 具備下列特徵的,可以認定為單位走私犯罪: # 以單位的名義實施走私犯罪,即由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單位的負責人或者被授權的其他人員決定、同意; # 為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違法所得大部分歸單位所有。 == 處罰 ==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51條的規定,犯本罪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具體定罪處罰標準,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6日《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7月31日《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4條。 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上述規定處罰。根據單位人員在單位走私犯罪活動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確定為一人或者數人。對於受單位領導指派而積極參與實施走私犯罪行為的人員,如果其行為在走私犯罪的主要環節起重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單位犯罪的直接責任人員。 [[Category:走私罪]]
返回
走私武器、彈藥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