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要素:修订间差异

来自中國法律百科 | China Law Wiki | ChinaLaw.Wiki
((by SublimeText.Mediawiker))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犯罪成立兩階理論}}<includeonly>[[責任要件]]的具體內容就是[[責任要素]]。</includeonly>
{{犯罪成立兩階理論}}<onlyinclude>[[責任要件]]的具體內容就是[[責任要素]]。</onlyinclude>
 
<onlyinclude>至於哪些要素屬於責任要件要素,在國內外刑法理論上都存在爭議。</onlyinclude>
 
===故意與過失===
 
[[行為無價值論]]主張[[故意]]、[[過失]]是違法要素,[[結果無價值論]]則主張故意、過失是責任要素。張明楷教授採取後一立場,同時否認[[二重的故意]](認為故意既是違法要素,也是責任要素)。行為人具有故意時,就會喚起違法性的認識,從而認識到不應當實施該行為;行為人具有過失時,就意味著可能喚起違法性的認識,不應當實施該行為。這正是責任的重要內容。故意與過失屬於心理態度的範疇,具有心理學的內容。故意與過失又是一對法學概念,具有刑法學的意義:它是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法益侵害行為及其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故意、過失與構成要件密切聯繫:故意、過失是對行為與結果的故意與過失;故意、過失必須表現在行為中;故意、過失只能是行為時的心理態度,故意、過失的有無及其形式與內容都應以行為時為基準進行判斷。“責任與行為同時存在”是現代刑法理論公認的命題。
 
==目的與動機==
[[目的]]與[[動機]](指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目的與動機)的地位,在國外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議。有的學者將其作為主觀的違法要素,有的學者將其作為責任要素。如果側重於目的與動機對行為的指引作用,目的與動機似乎屬於違法要素。但是,張明楷教授採取後一種主張。張教授主張客觀的違法性論,並認為只能根據客觀事實,客觀地判斷行為是否侵犯[[法益]]及其侵犯程度;將目的與動機作為影響有無責任以及責任輕重的要素,也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用語習慣。
 
==責任年齡==
 
關於法定年齡或[[責任年齡]]。從成立犯罪要求行為主體達到一定年齡的意義上說,法定年齡是責任要素。但是:
# 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沒有達到法定年齡的人,也可能具有[[責任能力]]。不少人呼籲降低法定年齡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國家基於刑事政策的考慮,不過早地處罰未成年人。在這個意義上講,對沒有達到一定年齡的人的違法且有責的行為不予處罰,主要是基於[[刑事政策]]的理由。
# 刑法規定責任年齡,主是要為了排除認定責任能力的恣意性。在認定犯罪時,對行為主體的質的要求是具有責任能力,成年人明顯具有這種能力(某些精神病人除外)。問題是處於從幼年向成年過渡時期的人,其責任能力難以測定,現代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能使司法機關很簡單地測量過渡時期的人的責任能力;完全由司法人員根據經驗判斷一個人有無責任能力進而認定其是否符合行為主體的質的要求,既不現實,也有損[[法治]]。刑事立法考慮到年齡與責任能力之間的關係,便以規定年齡的方式來確定過渡時期的人是否具有責任能力,從而排除對責任能力認定的恣意性。但僅採用年齡標準也不全面,如某些精神病人達到了法定年齡卻沒有責任能力,於是刑事立法又就精神病人作了特別規定。
# 與上一點相聯繫,也可以認為,沒有達到一定年齡的人,即使其明顯具有責任能力,刑法也將其擬製為沒有責任能力的人。由此可見,法定年齡主要與責任能力有關。
[[Category:未完成條目]]
[[Category:未完成條目]]

2020年5月23日 (六) 02:48的最新版本

犯罪成立两阶理论

责任要件的具体内容就是责任要素

至于哪些要素属于责任要件要素,在国内外刑法理论上都存在争议。

故意与过失

行为无价值论主张故意过失是违法要素,结果无价值论则主张故意、过失是责任要素。张明楷教授采取后一立场,同时否认二重的故意(认为故意既是违法要素,也是责任要素)。行为人具有故意时,就会唤起违法性的认识,从而认识到不应当实施该行为;行为人具有过失时,就意味着可能唤起违法性的认识,不应当实施该行为。这正是责任的重要内容。故意与过失属于心理态度的范畴,具有心理学的内容。故意与过失又是一对法学概念,具有刑法学的意义:它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法益侵害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故意、过失与构成要件密切联系:故意、过失是对行为与结果的故意与过失;故意、过失必须表现在行为中;故意、过失只能是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故意、过失的有无及其形式与内容都应以行为时为基准进行判断。“责任与行为同时存在”是现代刑法理论公认的命题。

目的与动机

目的动机(指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目的与动机)的地位,在国外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有的学者将其作为主观的违法要素,有的学者将其作为责任要素。如果侧重于目的与动机对行为的指引作用,目的与动机似乎属于违法要素。但是,张明楷教授采取后一种主张。张教授主张客观的违法性论,并认为只能根据客观事实,客观地判断行为是否侵犯法益及其侵犯程度;将目的与动机作为影响有无责任以及责任轻重的要素,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用语习惯。

责任年龄

关于法定年龄或责任年龄。从成立犯罪要求行为主体达到一定年龄的意义上说,法定年龄是责任要素。但是:

  1.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也可能具有责任能力。不少人呼吁降低法定年龄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国家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不过早地处罚未成年人。在这个意义上讲,对没有达到一定年龄的人的违法且有责的行为不予处罚,主要是基于刑事政策的理由。
  2. 刑法规定责任年龄,主是要为了排除认定责任能力的恣意性。在认定犯罪时,对行为主体的质的要求是具有责任能力,成年人明显具有这种能力(某些精神病人除外)。问题是处于从幼年向成年过渡时期的人,其责任能力难以测定,现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能使司法机关很简单地测量过渡时期的人的责任能力;完全由司法人员根据经验判断一个人有无责任能力进而认定其是否符合行为主体的质的要求,既不现实,也有损法治。刑事立法考虑到年龄与责任能力之间的关系,便以规定年龄的方式来确定过渡时期的人是否具有责任能力,从而排除对责任能力认定的恣意性。但仅采用年龄标准也不全面,如某些精神病人达到了法定年龄却没有责任能力,于是刑事立法又就精神病人作了特别规定。
  3. 与上一点相联系,也可以认为,没有达到一定年龄的人,即使其明显具有责任能力,刑法也将其拟制为没有责任能力的人。由此可见,法定年龄主要与责任能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