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武器、彈藥罪

出自中國法律百科 | China Law Wiki | ChinaLaw.Wiki

走私武器、彈藥罪,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所規定走私犯罪之一,係指反海關法規,走私武器、彈藥的行為。

犯罪構成

「違反海關法規」是走私罪的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法條雖無「違反海關法規」的表述,但由於法條將行為表述為「走私」,而對走私行為的認定,只能以海關法規為根據。

構成要件的內容

本罪構成要件的內容為,違反海關法規,走私武器、彈藥。

對象

走私對象為武器、彈藥。

武器、彈藥的種類,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口稅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進出境物品表》的有關規定確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1月14日《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規定,走私各種彈藥的彈頭、彈殼,構成犯罪的,以走私彈藥罪論處。

根據有關規定,走私仿真武器,情節嚴重的,應以犯罪論處。但由於仿真武器與真正的武器有別,而本罪的法定刑相當高,故本罪中的武器不包括仿真武器,對走私仿真武器情節嚴重的,應按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論處。

客觀行為

客觀行為是違反海關法規的走私行為。

本罪的走私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 未經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批准,不經過設立海關的地點,非法運輸、攜帶武器、彈藥進出國(邊)境;
  2. 雖然通過設立海關的地點進出國(邊)境,但採取隱匿、偽裝、假報等欺騙手段,逃避海關監管、檢查,非法盜運、偷帶或者非法郵寄武器、彈藥;
  3. 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武器、彈藥;
  4. 在內海、領海運輸、收購、販賣武器、彈藥;
  5. 與走私武器、彈藥的罪犯通謀,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或者為其提供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

責任形式

本罪責任形式為故意,行為人必須明知是(包括明知可能是)國家禁止進出口的武器、彈藥而走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海關總署2002年7月8日《關於辦理走私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條指出:「走私犯罪嫌疑人主觀上具有走私犯罪故意,但對其走私的具體對象不明確的,不影響走私犯罪構成,應當根據實際的走私對象定罪處罰。但是,確有證據證明行為人因受矇騙而對走私對象發生認識錯誤的,可以從輕處罰。」據此,如果以走私貴重金屬的故意,客觀上走私了武器、彈藥的,也應認定為走私武器、彈藥罪。但是,張明楷教授認為,這種做法違反了責任主義原則,只能在故意內容與客觀事實重合的限度內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對前述行為,只能認定為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物品罪。張明楷教授並認為,誤以為自己走私的是普通貨物,但客觀上走私了武器的,也只能認定為走私普通貨物罪;但是,客觀上走私了武器,行為人誤以為走私的是彈藥的,由於屬於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不影響走私武器罪(既遂)的成立。

認定

走私武器、彈藥的行為,可能同時觸犯非法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罪,由於走私行為包含了運輸、郵寄、儲存等行為,所以,凡是符合走私武器、彈藥罪的犯罪構成的,不再認定為非法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罪;但是,行為人走私武器、彈藥進境後,又非法出售的,應另成立非法買賣槍支、彈藥罪。

此外,根據刑法第157條第2款的規定,對以暴力、脅迫方法抗拒緝私的,應認定為兩罪,即走私武器、彈藥罪和妨害公務罪,實行數罪併罰

單位犯罪

具備下列特徵的,可以認定為單位走私犯罪:

  1. 以單位的名義實施走私犯罪,即由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單位的負責人或者被授權的其他人員決定、同意;
  2. 為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或者違法所得大部分歸單位所有。

處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51條的規定,犯本罪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具體定罪處罰標準,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6日《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7月31日《關於審理走私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4條。

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上述規定處罰。根據單位人員在單位走私犯罪活動中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確定為一人或者數人。對於受單位領導指派而積極參與實施走私犯罪行為的人員,如果其行為在走私犯罪的主要環節起重要作用的,可以認定為單位犯罪的直接責任人員。